|
2006-08-13 鸿武书画网 |
|
|
刘一闻今日在白云书院讲海派书法坚持写自己的字决不迎合商业口味文/图本报记者张明春 今天上午,受大连图书馆馆长张本义之邀,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刘一闻将在白云书院开讲座《从碑帖之学看海派书法》。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刘一闻先生正在挥毫写字。但见他用笔如用刀,横画多侧锋,竖画则用中锋,积玉两个大字及落款数字,瞬间完成,一挥而就,似无过多讲究,其实是成竹在胸。 刘一闻先生生长在上海,有南方人的细腻,说话娓娓道来,不经意间记者犹如上了一堂书法美学史课和理论课。上海一开埠文化就来了 他说这次之所以要来大连讲海派书法,动因有两个。一是三四年前他所在的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一次晋唐宋元国宝展,博物馆里陈列的上海书法家的作品为各地参观者所瞩目,海派书法也为人所重视,急于了解海派书法的渊源及风格的人骤然多了很多。二是2007年的1月7日,上海书法家协会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海派书法进京展”,那将是建国后上海书协最大的活动。这次讲座,有为即将到来的展览造势和理论预热的目的。 说起海派书法,自然要说起它的源流。海派书法自成一格,大概要从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说起。那之后,十里洋场,五方杂处,各国人聚集,江浙一带的书家也来到上海滩讨生活,一时名手荟萃。入乡随俗,外国人对中国书法喜欢,但懂得不多,书家写字便往简单里走,在形式上多花工夫,渐渐,海派书法形成了。如此,海派书法的特点便是集合了江浙等南方书法的风格,兼与西方文化相迎合,显得典雅、秀美,婉约,甚至有点通俗。这与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是一致的。 向来海派、京派对举,刘一闻先生说,京派书法的特点就是雄强一些,豪放一些。另外京派书法的外延也不限于北京一地,天津等周边地区都算京派的。 另外,书法分帖学书法与碑学书法,即从临习的范本上来看。清代中期以前是帖学时代,清代中期以后,碑学渐盛,尤其是清末康有为积极倡导碑学,临碑之风大盛。但二者并不截然分开,一般的书法习练者是二者都学的,即使推崇碑学的书家,也有临帖的底子,受过帖学的影响。而这种融合,在海派书法那里最为明显,融合得最为熨帖,因为海派书法成型的时候,正是碑学书法盛行的时候。海派有前后之分 刘一闻先生介绍说,海派书法有前海派与后海派之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分野。前海派的书家身份较单一,卖字是其谋生的手段,领袖人物有吴昌硕、赵之谦、虚谷等;后海派的书画家受政府重视,有了社会地位和经济上的保障,而创作上也被要求贴近生活、表现生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作品风格自然也有变化,代表人物有沈尹默、白蕉、吴湖帆、谢稚柳等。 建国后,由于经济和文化上的领先地位,海派书家在全国的影响力也数一数二,曾有“在上海出名了就在全国出名了”一说,海派书法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写自己的字不迎合商业口味 看刘一闻先生的字,是少装饰,少婉转,很像篆刻边款用的字体,用减法,往古里走,风格非常鲜明。许多人都说,看他的字,初学者是很难认可的。这在较为通俗的海派书法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另类。上海书画市场近年异常活跃,但买家和接受者还是喜欢较通俗的作品。刘一闻先生说:“我决不迎合商业口味,写字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喜好,要让别人来接受我,最终的评价权要留给艺术本身。” 他还说,先入为主是一种人性弱点,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风格,这与某一时段接受的风格有关。但判断一幅书法作品的高低,决不能以自己的习惯眼光为标准,真正的标准和真正的认识应建立在对中国古代书法的全面了解上。 他还告诫初学者说,要认为书法是很难的,很高的。难,体现在技术的掌握上,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高,体现在作品的意境上,因为书法是抽象的艺术,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最终能不能进入那个境界,与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也与人的天分有关,他这么多年来指导过学生无数,真正具有这种天分的,不过一两人而已。 行草书家,张景岳与刘一闻都是独具个性的。在他们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个“巧”字。 他们两个人写字,应当都是以我为主的。首先就立定了自我,后来临帖写字,都是根据个人风格的需要进行取舍的。新闻资料 刘一闻,山东日照人,1949年生于上海。书法、篆刻得艺坛前辈苏白、方去疾、方介堪、商承祚等教诲。历任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及理论研讨会、全国第三、四届篆刻艺术展评委。出版著作有《刘一闻印稿》、《中过印章鉴赏》、《一闻艺话》等十余部。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评审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图片说明:刘先生用笔如用刀,横画多侧锋,竖画则用中锋,一挥而就,成竹在胸。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 张明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