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画新闻 > 首届广东省青少年书法..
 
 
首届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总决赛后日开赛
 
2006-08-18 鸿武书画网
 
  千名小书法家羊城“论剑”     

    新华网广州8月18日电 (陈祥蕉  李培  陈剑雄)首届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总决赛的帷幕即将拉开。此次大赛由省政协、省教育厅、团省委、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影视传媒集团、省书协6家单位共同举办。这是广东省第一次面向广大青少年书法爱好者的大型活动,几个月以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书法小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8月20日,从全省层层选拔上来的1000名“小书法家”将齐聚广州体育馆挥毫比高低。

    从今年5月至今,这次书法大赛已经走过了21个地级以上城市、无数个村镇。有人对此次比赛冠以一个新潮的名称——书法“海选”。在将近4个月的时间里,各市以学校为起点,到镇区选拔,再到市区,最后齐聚省城决赛,参赛的中小学生难以计数,书法的热力在全省青少年之中传递、蔓延、升温……

    在总决赛开始前一周,这1000名获得晋级总决赛资格的“小书法家”进行了最后的准备和集训。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夺冠呼声最高的几名选手,了解他们平而不凡的“学书”经历。     

    书法是最佳养生之道

    ——三个少年“学书”的故事   

    1、王泽钧

    (9岁,东莞赛区丁组一等奖,现就读东莞市厚街镇前进小学四年级)

    擅长:拼图、书法,常临《清朝金农漆书王尚书古怀录帖》     

    自述:练了13天就能写春联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跟着陈老师练了一阵书法。过年的时候,我写了一幅春联,家里人逢人就说:‘我儿子练了13天就能写春联了。’”     

    我所在的前进小学,这“前进”二字来自抗日将军王作尧主办的《前进报》。我们学校素有书法传统,特别是年轻的语文老师陈剑雄来了以后,学习书法的氛围越来越浓。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跟着陈老师练了一阵书法。后来过年的时候,我自己写了一幅春联,家里人高兴坏了,逢人就说“我儿子练了13天就能写春联了”。不过,那个时候写的只是普通的楷书。后来正式学书法是在两年前,写曹玄碑。

    练曹玄碑练了一年,陈老师提出让我改写金农体。曹玄碑很秀丽,是那种雅俗共赏型的,但金农本人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的字看起来很死板、很僵硬,像机器人一样。我就跟他说我不喜欢,我妈妈和姐姐也都说不好看。我爸爸却坚持让我听老师的:“老师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当时我觉得很难受,而且金农体用排笔写或许容易,用毛笔写却很难。之前姐姐学钢琴,我也想学,爸爸不让。妈妈唱花旦,我学她边唱边舞着丝巾飘出来,爸爸很生气。所以那段时间,一想到要写金农体就感到委屈。

    后来,因为能写好金农体的人很少,我在各种书法大赛中常常受到好评。而自己也发觉,好像越来越喜欢这种坚硬、饱满的字体了。现在回过头去想想,老师的决定是对的。

    不过练书法真的很累,要一直站着写,胳膊很酸。在家里练习时,我有时候会偷懒,坐着写一会儿或者玩会儿拼图。     

    旁白:书法让他成了“明星”

    王泽钧是一个文静的小孩,爸妈和陈老师说他有点“怕事”。“听到有记者要来采访他,他一直念叨,不知道是记者哥哥还是记者姐姐,还吓哭了。”但他身板挺直、眼神清澈,说起话来条理清晰,是个聪明的孩子。跟他混熟了之后,他会主动把字帖拿给你看,坐着喝茶时他也不闲着,不停用手指蘸茶水在茶桌上练习他热爱的那些线条。

    王泽钧第一次参加市里组织的现场书法比赛,要在那么多人面前展示新练的金农体,他很紧张,手都在发抖。当时好多评委都围着他,爸爸有些急了,怕有什么不好的评价传到儿子耳朵里。陈老师却很放松:“你放心,大家只会夸他,不会骂他。”果然,在市里的比赛中,王泽钧获得唯一的一等奖。

    因为书法成绩突出,王泽钧在学校都成明星了,陈老师说没有人不认识他:“问他最喜欢什么,他一定会说奖牌和荣誉证书,特别需要外界的肯定。现在他年龄还小,等长大一点,也许会明白书法的真谛。”     

  2、刘建晖

    (15岁,广州赛区乙组一等奖获得者,现就读广州市江南中学初三)

    擅长:行书。常临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     

    自述:怎一个“痴”字了得

    “半年之后,我竟发现自己的书法与王羲之已有些‘神似’,我开始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意’。”     

    8岁时,妈妈帮我报名参加了海珠区少年宫的书法兴趣班。当时还小,不懂事,感觉很“麻木”。开始练习颜真卿楷书的时候,练来练去总是那几个字,有时甚至两个星期只练一个字,我难受极了。

    记得有一次,我练到不想练了,把纸和笔扔在地上,哭了起来。但是在父母的“强迫”下,还要边哭边写。那时候真是觉得枯燥得要命,怎一个“闷”字了得?

    日复一日,两年多后,老师见我的颜体已经有了“眉目”,尝试让我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一接触行书,我的兴趣就来了,《兰亭序》可谓丰神跌宕、秀逸萧散,立刻将我感染。半年之后,我竟发现自己的书法与王羲之已有些“神似”,我开始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意”(眉飞色舞)。也许就是这个时候,我才对书法有了“感觉”。

    从《兰亭序》到《圣教序》,我估计整卷已临了不下百遍。当然也会感觉辛苦,因为经常要悬腕站3个钟头,全身会酸痛。但是,看到自己的字间逐渐显露一股峻拔之气,练习中的辛苦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特别是当我在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时候,我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只能说是“爽”极了。

    如今我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晚上必看字帖才能入睡。但看到得意之时,我会半夜起来临一下,这可折腾坏了我妈妈,她睡眼惺忪地帮我调墨,却是满脸的乐此不疲。还有一次,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人逛完花市、吃完年夜饭、看完电视,我突然觉得自己“手痒痒”,于是立刻铺纸写字。窗外一派热闹升腾,家里却安静如素……

    记得唐代草书大家怀素能在顷刻间用草书书写连绵十多米的大作品,技惊四座,让人拍案叫绝。这是我做梦都想达到的一种境界啊(手拍大腿)!可是常言道,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不继续尝试失败和痛苦,我恐怕永远也无法到达这种我心向往的境界。     

    旁白:兴来得意满纸烟云

    走入海珠区一排老房子,记者来到了刘建晖家。仅仅20多平方米的房子,墙上钉了柜橱放东西,但是最醒目的位置挂的是刘建晖的书法。

    孩子不健谈,所以记者干脆让他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就是“学书的故事”。第二天拿给记者一看,一千多字的文章,字字清雅俊朗,没有一处错误。文中,刘建晖一改素日的腼腆,他大呼沉迷书法让他如何之“爽”,还充满童真地写了一句:“因为字写得好,我在学校里很有‘地位’。”

    刘建晖的妈妈在居委会工作,爸爸是个普通工人。凡是有假期的时候,他喜欢把父母“赶”出去,一个人在家里“鼓捣”。大概一个上午的时间,他会写好一幅让自己满意的字等着父母回来,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或者一首长诗。刘建晖的字飘逸潇洒,书法名家称他的行书风流婉转,完全不像出自15岁少年之手。记者想,可能在刘建晖一个人独处的安静时分,这个内向的孩子才可以“兴来得意”,然后“满纸烟云”。     

    3、刘颖

    (17岁,中山赛区甲组一等奖获得者,现就读中山市华侨中学高三)

    擅长:颜体的行楷,常临《颜勤礼碑》、《自书告身》。     

  自述:忙里偷闲的好办法

    “我原本是比较活泼好动的女生,但是练习书法之后,我逐渐开始关注和喜欢与‘慢’有关的节奏和事物。”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才开始学书法。那时候,班主任让班上每一位同学用毛笔写了一幅字,然后挂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因为我的字一直写得不好,挂出去一看,才把我吓了一跳,自尊心严重受损(笑)。古人讲,字如衣冠,见字如面。所以,当时我就立志要学好书法。

    我学书法是半路出家。我从3岁开始学国际象棋,之后又学了4年电子琴、4年小提琴,其间又学了两年绘画。所以,你可以说我“琴棋书画”都涉猎了,但大多都没有坚持下来。学书法以后,我的功课越来越紧张,一度因为参加初中化学竞赛的培训,两个月没有写毛笔字。然而当我开始发现自己又要“重蹈覆辙”的时候,我认识到如果再半途而废,就是对光阴的极大浪费。所以下定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再放弃书法。

    从强迫自己练习到逐渐发觉书法之美,再到现在觉得练习书法是一种享受,没有近路可走,靠的都是无数次反复的临摹、体味和琢磨。

    我越来越感到,在书法的气度和运笔之间,存乎一种养生之道,书画养性。我原本也是比较活泼好动的女生,但是练习书法之后,我逐渐开始关注和喜欢与“慢”有关的节奏和事物。比如,相对流行音乐而言,我更加喜欢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我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在文中感怀古代文人的遭遇、怅惘文化的遗失……逐渐地,我从以前遇事经常急躁的性格转化成一种沉着、平淡、自在的少女心境。

    如果说书法是我最大的爱好,有点没创意,书法应该是我忙里偷闲的一个好办法。     

    旁白:心平天地宽

    说话慢条斯理、落落大方。从老师对刘颖的评价,到与刘颖对话,她给记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聪颖善悟。

    刘颖最擅长的科目是数学和政治。她喜欢读报,看电视只看《焦点访谈》,对于国际时事和农民工问题颇有自己的想法。也因为“有心”,书法仅仅练了5年,她就获奖“无数”。

    “心平天地宽”,刘颖觉得高三的生活并不紧张。在她眼里,很多课程都与生活有关,政治与生活、经济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她总能乐在其中。她善于发现事物之“美”,从而将压力化解为动力。她告诉记者,自己曾经也是个遇到考试就睡不着觉的小女生,如今的“处变不惊”得益于多年挥毫比赛的磨炼。在这次中山赛区的比赛中,省书协主席和几位著名书法家就站在她身后观摩,可她全然不觉,挥洒自如。

    刘颖喜欢韩红和腾格尔的歌,最想去的地方是西藏。她说自己性格里深藏着对奔放和洒脱的渴望,所以自己最喜欢行楷,张弛有度,不失豪放。刘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而这也正是她目前书写、练习最多的一幅字。 (完)

 
 
  ■ 文章评论  
该文章还没有相关评论!
本文章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读者的评论!
 
 
 
 
 
 
Copyright(C)2006 www.luhongw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鸿武书画·版权所有
鸿武书画网采用美云公司的洛阳云服务器提供网站技术支持 渝ICP备20009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