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画新闻 > 书画之乡:在新农村文..
 
 
书画之乡: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谋求新发展
 
2006-08-24 鸿武书画网
 
        全国先后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书画之乡”称号的地方很多,如浙江浦江、安吉,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安塞,安徽萧县、太和,云南石林,山东高唐,江苏胥口,河北辛集,甘肃通渭等等。有的一省就有这种特色之乡十几个。文化部的命名,是对这些民间艺术发达地区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五彩斑斓的民族特色艺术的关爱和保护。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带动下,艺术市场、文化产业亦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这些“中国书画之乡”顺应形势,以新的发展策略面对广阔市场,在民间艺术的传承中摸索新的发展之路,自觉自愿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使命。它们呈现出三个特点:

    艺术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

    由于艺术市场、文化产业在近年突显出的巨大商机,使得一些政府部门纷纷介入,把扶植、引导“书画之乡”的发展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来抓,一时间,依托专业协会力量设立的各种书画社、书画协会、村办画院、培训班、艺术长廊、创作基地、展览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活跃在书画市场一线。传统书画之乡的文化产业由原来地域性自发的艺术品生产转向有意识、有规模的科学发展,实现由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的飞跃,艺术资源转化为艺术资本。

    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乡自古书画盛行,古代字画、老家具、工艺品等艺术资源丰厚。许多农民喜欢收藏,但接触市场机会少,缺少专门从事书画交易的机构,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村民们在多年的交易实践中发现,想在市场中卖上好价钱,必须创作出市场欢迎、喜爱的作品。于是,在乡政府扶持下,东柳村投资建起了500平方米的书画展厅和画廊,还建起了书画一条街、古家具一条街,成立了既有专业画家又有农民画家参与的富运昌画院等等。这一系列书画硬件设施的建设,将原先零碎、松散的已有资源汇集起来,主动将乡村文化变为一种文化资本进行市场运作。2006年6月,三间房乡通过富运昌画院邀请全国书画名家举办展览、搞笔会,仅一次活动的交易额就达到50余万元。传统的文化资源变成一种特有的文化资本后,发挥出巨大的创造潜力和财富价值。

    诚如北京三间房乡党委书记赵富林所说:“将文化资源转变为一种文化资本,这是‘书画之乡’的必然出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戴志祺从全面进入市场的角度评述说:“艺术与市场对接,才华向财富转化。艺术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成为历史必然。”

    产业化生产顺势做强做大

    将书画经济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来发展,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经济因文化而斑斓生色,是许多“书画之乡”共同的愿望。一些“书画之乡”抓住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顺势将文化产业做强、做大。

    山东临朐通过文化产业重塑临朐魂,以书画、雕塑、石刻、旅游为主的文化产业已具规模,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仅奇石工艺品一项产业,年交易额即达2.3亿元。“红叶地毯”、“华艺雕塑”等文化龙头企业异军突起。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临朐文化城一期工程已竣工,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全部运营后,可容纳经营户800家,年交易额可达10亿元。

    走产业化道路,还需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书画之乡”,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许多“书画之乡”已深深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比如,被誉为“水晶之都”的浙江浦江,水晶产业发达,浙江星碧集团就是一家涉足水晶、琉璃、饰品、相框等多个行业的大型企业,即是引入社会资金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于2001年举办的“国际水墨画邀请展”、著名的浦江书画一条街,都是利用社会各方资金成功打造的。

    但应该看到,我国不少民族民间艺术发达、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之地,经济上至今还处于弱势,原因之一在于大量的社会资金更愿意投向京沪等地动辄百万、千万元成交的拍卖市场,而不屑于乡土气息浓厚的“书画之乡”。因此,政府宏观调控上对“书画之乡”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将为“书画之乡”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为做强、做大当地文化产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打造特色化金字招牌

    将极具特色的各地民族民间书画艺术打造成文化品牌,并推动其成为走向国内外市场的产品,已经有不少“书画之乡”做出了十分可喜的新探索。

    近年,陕西大力宣传户县农民画、安塞民间工艺,当地文化部门进行了多次民间艺术普查,不断举办民间艺术创作培训班,成立文化文物馆、民间艺术协会等组织,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已决定让剪纸、农民画进入小学生的手工课堂,甚至提出“一乡一艺”“一乡一品”的口号。目前,几乎每个乡、每个村都开发出自己的“绝活”、“拿手好戏”,从而利用现代都市人群返璞归真的心理,打乡土、民间文化特色牌,从而获得了社会、经济双重效益。

    在“书画之乡”的金字招牌上大做文章,建立对外联系的渠道,须以更广阔的视野打造文化名片。有的县乡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为“书画之乡”建立对外联系的渠道:一方面将知名的民间艺人推出县外、省外、国门进行表演和交流,同时和国内艺术院校建立联系,为本地区培养人才,不断更新理念和书画人才的知识结构,积极参加外地高水平的书画活动,加强交流切磋;另一方面,在“书画之乡”努力举办有影响的展览、博览会、拍卖会,扩大“书画之乡”本身的辐射力。这方面突出的典型有山东青岛达尼画家村、广东深圳的大芬油画村等等。据统计,山东青岛达尼画家村作品如今已远销美、英、法等十几个国家,月出口画作3000多件,月创汇20多万美元。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五彩缤纷的“书画之乡”成为一支蓬勃奋进的生力军,走着有各自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无疑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不可低估的示范带头作用。

 
 
  ■ 文章评论  
该文章还没有相关评论!
本文章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读者的评论!
 
 
 
 
 
 
Copyright(C)2006 www.luhongw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鸿武书画·版权所有
鸿武书画网采用美云公司的洛阳云服务器提供网站技术支持 渝ICP备20009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