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09-12 鸿武书画网 |
|
|

茅盾墨迹
“书贵瘦硬方通神”,记得大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吧,每每看到茅盾先生的字,我总想到这句诗。在文人书法中的“瘦硬”者,我想,茅盾应该算是一家。
年轻时留下印象最深的茅盾题字有两处,一是经常光顾的福州路“上海书店”,其店招四字即出自茅盾先生的手笔;还有就是也属时常购阅的一本杂志《小说月报》,这是一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刊的老牌杂志了,茅盾曾参与编辑过,“文革”后复刊大约也请茅盾题写了刊名。不过,作为著名文学家、又是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当年给各种报刊书籍题名的自然很多,我们随意便可读到,所以对茅盾的字体一般都比较熟悉,线条坚挺,落笔干净形成了他一种清隽秀逸的基本书风。
就茅盾那一批进步的左联作家中,如果仅从书法的角度来看,那么和鲁迅一样,茅盾也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一位。茅盾的书法,其最有特点的就是线条。他的字中宫收得较紧,所以线条舒展雅致,虽入笔轻而线条细,但却细而不弱,线条非常秀挺而富有弹力。唯一不足或可说写得过于光滑流畅,似乎美妍有余而韵味不足。我读过许多文章,在谈到茅盾书法时,几乎都认为他是取自于宋徽宗的“瘦金体”,对此差点我也深信不疑。可胡适先生曾有句名言是“要在不疑处有疑”,所以我对茅盾书法自何处瓣香又开始作了留心。
颇有意味的是,后来我随意翻看一本《尘封的记忆——茅盾友朋手札》时,却在茅盾和施蛰存的通信中,意外找到了答案。施蛰存和茅盾两人都是半个世纪前的老友,1979年,当浩劫过后的施老偶尔看到书上茅公的题字,认为“大有瘦金体笔意”,颇为喜欢,便写信“欲乞先生为书一小条幅”。时已83岁高龄的茅盾先生,对老朋友的请求自然不会拒绝,但在回信中他似乎否定了所谓“瘦金体”笔意:“我的字不成什么体,瘦金看过,未学,少年时曾临董美人碑,后来乱写。近来嘱写书名、刊名者甚多,推托不掉,大胆书写,都不名一格……”
读书至此,我略有点兴奋,一直探寻的问题却在不经意时终于找到了答案。《董美人墓志》是隋代楷书中的精妙之作,其书布局缜密严谨,笔法精劲含蓄,秀逸疏朗,淳雅婉丽。茅盾之书从中吸取了其华美坚挺的笔致,果然给人有一种清朗爽劲之感。我花了一个通宵读完了茅盾先生与朋友的通信集,非常有趣的是,我发现这些朋友在与茅公的鱼雁往还过程中,在问候、请益、探讨之余,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个请求,以获得茅公的一幅墨宝为幸。其中不乏像巴金、施蛰存、姚雪垠、周而复、戈宝权、赵清阁这样的大名家,由此可见,茅盾的书法确实有其不俗的魅力。(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管继平)

茅盾墨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