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画新闻 > 寄意翰墨心作笔 人书..
 
 
寄意翰墨心作笔 人书俱老品自达——周昔非书法作品展在京举行
 
2006-11-07 鸿武书画网
 
   金秋时节,枫林尽染,满目胜景,和风入心。由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政府和北京今日美术馆主办,民革吉林省委、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文联承办的我省著名书法家周昔非书法作品展暨周昔非书法艺术研讨会,于10月28日至11月3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隆重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修福金,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段成桂,长春市政协主席张绪明及原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谷长春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薛永年教授,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袁运生教授,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程大利,著名美术评论家俞国良,荣宝斋资深编辑、著名学者萨本介,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人民美术出版社副主编欧京海、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董长侠等文化界著名人士也出席了开幕式。

  周昔非先生号汝南,别属海天庐,是我省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他1928年生于长春市,22岁起入长春电影制片厂直至1988年退休,一直从事电影字幕的艺术创作,为300多部电影书写了字幕。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副主席,长春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主席,省政协委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春书法家协会顾问、吉林省中山书画院副院长、长春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韩国篆刻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吉林省文史研究馆特邀馆员。

  周昔非从艺60余载,视书法篆刻艺术为生命,刀笔不辍,苦心求索。他早年以唐楷为基准,以二王为绳墨,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基本功。进入中老年后,他独对北碑颇有会心,于张黑女、张猛龙、马鸣寺、郑道昭等诸碑用功尤深,得体式开张、笔力抗鼎之趣;在此基础上,又将近代书家郑孝胥、张伯英、沈曾植等的书法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险峻峭拔、生拙老辣独特的书法面貌,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当代重要书家之一。1988年,民革吉林省委、省文联和长春市文联曾共同在长春举办了“周昔非书法展”,影响空前,广为同道赞誉。

  周昔非先生风骨清俊,淡泊名利,不喜周旋名利场,对传导文化、提携后进却不遗余力。多年来,许多年轻的书法爱好者直接或间接得到他指导和点拨的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一些已在全国书法篆刻界产生重要影响的艺坛俊彦。

  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薛永年教授对周昔非先生有这样诚挚而中肯的评价:周昔非先生,书法造诣极深。如果说他是一棵枝繁叶茂的艺术之树,那么这棵大树不仅泽被了吉林长春无数的书法青年,而且自己也开出了奇异的新葩。他曾游心于帖学之内,既写行书、楷书,也以帖的眼光写汉碑,融会贯通,自成飘逸虚和的体貌。他的书风开张爽健,用笔如铁画银钩,结字如龙翔凤翥,有帖学的秀而更加骨力洞达,有北碑的雄而转增峭拔。薛永年慨叹:周昔非的楷法出现了融帖于碑与楷中带行的特点,天骨开张,疏宕飞扬,奇肆生辣,用笔如刀,古劲奇峭。和同时代人的北碑书风相比,端严的飞舞了,庄重的解放了……薛永年认为,世纪之交,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周昔非先生的书法变得苍率虚灵,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无论写楷书,还是写行草,无不恣情纵意,无意为工而奇趣自出。于是奇肆渐趋平淡,神采日形焕发。其书法艺术之所以“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在于他在多年以来的厚积薄发,在于“不求法脱,亦不为法缚”,“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神遇而迹化”。可谓水到渠成,人书俱老。这里的“老”按《述书赋语例字格》解释,乃“无心自达”者也。他的艺术还在前进,在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必能看到更多的这类似若无意而一片神行的作品。

  此次在京举行的展览是对周昔非艺术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汇集了其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作品近40件。其中有当年以苏东坡笔意书写的陶渊明《归去来辞》(部分存页);以王羲之笔法书就的《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也有以北碑笔法或临或创的鸿片巨制等等。作品从盈尺斗方到横卷巨幛,无不给人以振尘拔俗、超迈雄强的震憾力。四十年的时间跨度、蝉蜕龙变的风格面貌,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一个在艺术征途上不懈追求的老艺术家的探索轨迹和心路历程,可谓寄意翰墨心作笔,人书俱老品自达。(本报记者龚保华)

  来源:《吉林日报》2006年11月06日

 
 
  ■ 文章评论  
该文章还没有相关评论!
本文章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读者的评论!
 
 
 
 
 
 
Copyright(C)2006 www.luhongw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鸿武书画·版权所有
鸿武书画网采用美云公司的洛阳云服务器提供网站技术支持 渝ICP备20009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