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科技防伪为何不讨好 |
 |
 |
|
2006-11-30 鸿武书画网 |
|
|
http://www.cb-h.com .●本报记者 韩涧明 2006.11.23 ...中国商报网站 |
日前,当记者打电话到位于北京琉璃厂的国艺堂,电话那端却传来一个消息,这家号称为“全国首家现代书画作品防伪保真专业机构”已经走向尽头,正在谋求转让。300多万元的投资以及大量未能出手的高档书画见证了这悲壮的一幕。然而,高科技防伪保真并没有停止进军收藏市场的步伐,一些机构已经与市场再次短兵相接。 高科技防伪花样频出 高科技防伪保真有明显进入艺术品市场的迹象不过10年左右,而真正有了实质性应用并在市场上被人们所认知也就是近两年的事情。 2004年6月,一种由新加坡公司掌控的DNA防伪技术出现在吴作人之妻、时年95岁的老画家萧淑芳新作展上。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称,萧淑芳的DNA被做进了印泥和每张作品的原作证里,其DNA样本还在第三国国家级检测机构存档。 2006年1月,国内首次推出的“指纹双保真名家书画珍品”拍卖在京举槌。此届拍卖专场因其独特的保真方式引起各方的关注。所谓“指纹双保真”,就是由书画名家在书画宣纸作品的背面印上淡淡的指纹,再由经纪人将作品装裱后在其背面印上指纹。“指纹双保真”拍卖活动的组织者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作出“双倍赔偿”承诺,这在全国书画界亦属首次。 2006年6月,一种由上海某公司开发的高科技防伪技术“RFID电子标签技术”在杭州《韩天衡、蒋频师生书画展》中露面。数十幅由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天衡创作的书画作品,全部被植入高科技防伪芯片。这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显微识别技术的防伪手段:在一块芯片中,记录了创作者、时间、尺寸、印章以及画面细节等,利用一种特殊的阅读器,便能在电脑屏幕上读出这些内容并藉此判断真伪。 2006年8月,河南博物院举办了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在这次展览上推出了《中国著名书画家指纹大全》系列丛书,将指纹防伪技术运用于书画中。据报道,该书的编委会目前正在筹建“中国著名书画家指纹”数据库,开发计算机指纹识别软件,以此来全面遏制造假之风。 随着各种高科技手段不断被应用于艺术品防伪,一些标榜专业的保真防伪机构、公司也随之出现,文初提到的国艺堂也是其中之一。 2005年8月12日,杭州岳王艺术城一场名为“中国当代花鸟画家何水法作品欣赏会”上,一种叫做“书画银行”的艺术品销售模式宣布诞生。与此同时,该艺术城宣布为每一幅可售作品制作了防伪保真证书。这张证书上标明了作品名称,作者姓名,作品的尺寸以及种类、材质,购买客户姓名和购买日期,证书编号与销售单位,还有作品与作者的照片、简历等,并盖有销售单位的钢印。所有作品中均嵌入了纳米防伪芯片,买家可以上网或通过电话查询,核实真伪。“书画银行”所依赖的合作者中华信誉网正是一家专门从事专业防伪的公司,该公司拥有一套叫做“中国书画CITI”的防伪保真体系,即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电话通讯集成技术与综合技术结合的体系。 高科技无法回避质疑 尽管从理论上说,高科技防伪保真手段可以介入艺术品的各个领域,但是从难易程度考虑,它还是首先选择了当代书画市场。可是即便如此,这些高科技仍然立即遭遇到收藏界人士的质疑。 诸如较早进入高科技保真领域的DNA印泥,其制作过程与检验过程都因要经过实验室而被认为可行性不高。其次,DNA印泥到底谁来保管,怎样使用,如果有人取得DNA提供者的毛发以及血液来作伪将如何处理等,都成为争议的话题。 李成举是较早涉足高科技防伪保真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今年已是再次“卷土重来”。他对记者表示,在最初推广DNA防伪后很快发现,其实技术本身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收藏市场需要的是建立一个防伪体系与防伪机构,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李成举介绍说,在防伪体系中,一件书画真品要对应一个防伪“户口”(证书)。这个“户口”上有书画作品的各种信息,如作品编号、画家本人签名与指纹、作品与画家本人的合影(该合影为胶片拍摄,在制作公司有备案),公司还存有该书画作品特定位置的电分样品,最后就是DNA防伪印泥。也就是说,公司总共设计了五种防伪方式,DNA只是手段之一。而在使用程序上,印泥将存放于中央银行的金库内,开启印泥必须两人以上到场,并持有第三人开具的许可证明,使用DNA印泥必须画家到场签字、拍照才可生效。因此,每一件书画作品真品“户口”的诞生都具有严格的程序。 中华信誉网总裁刘沛近两年来对于高科技防伪越来越看好,他认为,高科技防伪手段受到质疑,有最初推出时技术或者体系不健全的原因,但今天看,技术已经不是障碍。刘沛举了微纳米芯片技术进行说明。 微纳米芯片技术的核心是按照艺术家的需要制作出一种微纳米的半导体芯片,该芯片肉眼无法看到,但上面却有艺术家定制的独特标志。平时,这些带有标志的芯片在胶液中呈悬浮状态,需要时可以点在艺术品表面,随机散落成不同形状。该标志在便携式显微镜下即可清晰呈现,鉴别极其方便。仿制者如要仿制乃至于做成一模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该技术此前主要是应用于护照防伪以及美国FBI证件等,可以应用于绘画、瓷器以及各种古玩、艺术品等。艺术家自己使用胶液,而如将使用与防伪体系结合起来,那么几乎是万无一失。 借助技术与体系不断完善,高科技防伪公司的底气越来越足,但是收藏者却仍然认为这些公司难免自卖自夸。大连万达王月宝斋掌门人、著名收藏家郭庆祥就指出,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技术可能没有问题,但使用与管理肯定是一个大问题。如果由于人为因素,高科技技术被滥用甚至为造假者利用,其结果将会十分可怕。 收藏不是技术问题 无论是防伪技术,还是防伪机构,大家所看好的是在赝品泛滥的艺术市场条件下,“保真”所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但目前,贴上防伪标签的艺术品还没有太好的市场表现,像国艺堂这样的防伪机构,在这一两年中倒下的可能有十几家之多。 对此,刘沛认为,将用于现代工业产品的技术用于艺术品会有错位的感觉。在与国外的一些朋友探讨时,对方也觉得有些意外——艺术品也需要用高科技防伪吗?在国外可能一些特别著名的艺术品,比如凡高等人的作品需要采用防伪处理,一般的艺术品是不用的。但是,国外的情况与我们不同,这是由我们当前特殊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决定的。 按照防伪公司方面的理解,那些退市的艺术品防伪公司主要是受书画市场低潮拖累所造成的,且多是一些缺乏核心技术、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公司。但是,收藏市场长远发展的趋势并没有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收藏市场,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人希望到市场淘金获利。在此背景下,收藏者与收藏市场面临着培养问题,这一点也是目前我国与国外成熟收藏市场相比具有较大差别的地方,也是艺术品防伪保真生存的市场条件。 李成举认为:“中国书画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与赝品泛滥有直接的关系。高科技防伪保真的社会意义在于推进艺术市场走向规范,改变没有人承担责任的市场现状,其意义是积极的。目前的知名画家,被仿冒的概率是100%,这些画家就是防伪要求最迫切的群体。比如史国良已经准备接受我们的防伪方案。”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王永茂对于书画防伪持理解态度,但是他指出防伪应用于艺术品意义有限:“艺术品的创作与收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源头是画家的创作,而用任何防伪手段都不能解决艺术的问题。同样画家的不同作品所具备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相去甚远。因此,与我们接触的一些成熟的收藏家,他们对于作品要求不仅非常慎重,也非常挑剔。健康的收藏是一个真诚互动的过程,高科技也许能解决‘真’的问题,但是‘诚’的问题是收藏的关键,也是最需要书画家与收藏者共同努力的地方。” 著名书画收藏家郭庆祥则分析认为,过分看重高科技防伪与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现状的认识局限有关。他说:“当今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必须从根本上,从收藏的角度去认识,而不能停留在现象表面。可以说,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收藏者整体素质决定的。在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收藏者一定是由艺术爱好者组成的,而目前大量进入市场中的却是投机者——他们所看中的不是艺术价值,而是艺术品升值能带来的回报。因此,一些艺术品会频繁地进出市场,同时赝品泛滥。换句话说,艺术收藏本来就是有门槛的,不是你有了钱你就立即可以变成艺术品收藏者了。如果单纯是着眼于收益,那可以去投资买黄金,买房子,但进入艺术品市场,一定要带着热爱进来,带着艺术的眼光进来。所以,艺术品市场目前赝品问题不是因为某种技术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根本自然也不在技术上。”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