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04-27 鸿武书画网 |
|
|

说起女书,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世界上惟一所见的女性专用文字,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女书和众多的古文字一样,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如今这种流传于南方的古老神
秘的文字得以在河南传承和发扬:郑州的一位退休女教师花了十余年的时间来研究,创立了女书书法,从“女书艺术”的角度来耕耘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她,就是郑州市女子书法研究会会长王澄溪。
“江永女书”流传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乡一带,曾是当地妇女的专用文字。据专家考证,“女书”是一种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古汉字的孑遗。它至迟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它的字体呈斜菱形,左高右低,笔画细硬,一字多音、一音多字,风格古朴秀丽,与甲金文字有相似之处。当地妇女世世代代用它写书信、译唱本、创作诗歌,以抒发内心的忧、喜、悲、欢,倾诉自己的苦难和追求,表达姐妹之间的情深厚谊。姐妹们常常聚在一起,边做女红,边传习女书,唱读女书,并把女书写在扇子上、手帕上或绣在衣服上,织在花带上。
王澄溪是河南漯河人,曾经在郑州市第24中学担任书法美术教师,当初远在郑州的她是怎么和女书结缘的呢?王澄溪笑了:“早在1986年,我看到了首次介绍女书消息的文章,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想研究但苦于没有更翔实的资料。说来也巧,1991年,当初郑州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的王爱平副主任找到我,想让我用书法来表现‘女书’作品,并带来了当时藏于郑州市妇女博物馆的一套《江永女书之谜》,书里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凭着对‘女书’的痴情和偏爱,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研究。”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王澄溪广泛搜集材料,认真研究女书的形体、笔法和风格。有着几十年书画功底的她用女书“翻译”了诗词、对联、古文等五百多件,从不同角度整理出“女书字表”三套,同时又对“女书”的形体进行了规范强化和夸张,总结出十种基本书写体式,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王澄溪女书书法“体系。
继“女书书法”之后,王澄溪又把艺术化了的“女书文字”进行了大幅夸张变形和有机组合,设计出一百多幅可用于花布、瓷器、工艺品及生活用品之中的“女书图案”,既是“画”又是“字”,融字画一体。
在王澄溪家中,有三十多幅装裱好的“女书”书法字帖和“女书图案”。这些都是为即将举办的“王澄溪女书艺术展”所准备的。这些图案乍一看没什么特别,可仔细一看,都是有两到三个女书文字变形组合而成的,诸如“吉祥”“好运”“流水”等,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像蝴蝶,像云彩,别有一番情趣。
已经年逾七十的王澄溪至今仍然笔耕不辍,每天坚持练习女书文字。在书房中,记者看到了一篇还未完成的用女书文字写的《木兰诗》,也是为即将举办的展览准备的。本报记者李颖实习生王雅睿文/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