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02-04 鸿武书画网 |
|
|
|
|
 |
 |
 |
|
|
|
|
看过周武发先生油画的人,都会有一个突出的印象:他把生活中的人物表现得跟生活本身一样真实。那些生活场景就好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那些人物的举止、神态和表情,让观者有种画中人就是自己的影子或者自己熟悉的人的感觉。一种相互流动的思想似清泉从画中流出,进入你的心田。
有人说:周武发能走上艺术之路,是部队造就了他。现就职于中国军事博物馆的周武发,年纪很小就走进军营,先后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部队给予了他非同一般的责任,当他成为一名专业画家后,他决心用手中的画笔唤起人们对军人、对社会的关注。他的油画基本都是以表现部队生活和人物为主题,如《小喇叭》、《国殇》、《战地支委会》等。2002年《菜市系列》油画的问世,更让人们直观感受到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社会边缘人创业的艰辛。把大家的视线一下子从技法微妙、蕴含丰富的画像引向生活的边边角角,体现了周武发作为一名画家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
2004年3月,周武发在保利大厦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览。著名画家杨飞云在致开幕词时说:“在今天这个飞速变化、更替频繁的时代,周武发能平静地坚守在现实主义绘画的领域里,以他特有的品质,去关注社会……并用自己热爱的绘画去表现它,是很可贵的。他以不受拘束的、粗放的笔触,大块而饱和的色彩,直接地抒发了他对普通生命礼赞的热情,他以一个男人所具有的英武和阳刚之气投入绘画之中,去表现部队生活场景以及常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乡村和实物,力求画得确切、有力和妥贴。”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周武发的画艺、笔调、思想和态度。
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忘记2003年的抗击非典之战。周武发深为部队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抢救病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于是他昼夜创作,一幅讴歌医务工作者的精品——《阳光总在风雨后》出台了:经受一夜“风雨”的洗礼,两名护士在早晨的阳光中重新走向病房。周武发用细腻的笔调勾勒出抗击非典胜利的个性化场面,把一个严肃的主题艺术地轻松化了。这幅作品毫无悬念地入选了“第三届中国油画作品精品展”,并被总政宣传部评为“抗非典优秀文艺作品”。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周武发在2004年底接受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委托,创作油画《延安颂》。为了从宏观的角度上艺术地再现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周武发查阅了大量资料,再次深入延安实地考察,获得了不少“第一印象”。他抓住宝塔和延河这两个代表延安的主体要素,以宝塔山作为画面的重点,周边山体虚实相加,将延河在画面上近1/2处展开。宝塔山以及周边山体被处理成阳光灿烂、金光闪闪的感觉,地面上有一缕散光犹如光辉普照大地,使宝塔山以及地面骑马的队伍具有庄重神圣之感。天空云彩上的处理由里向外延伸,透视幅度大,色彩上偏紫红色调,强调一种通透、宏伟、神圣的意境。地面则以暗部为主调,突出出征的队伍、正在放羊的老人、延河岸边活动的人群、山坡上的窑洞和河面上有待融化的冰雪。通过这些手法的处理,整个画面展现出一种既艰苦又浪漫的抒情氛围。有专家称,《延安颂》是周武发油画创作的一个高峰。
周武发认为,作品必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从形式到内涵,都要鲜明地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理念和价值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写实主义画家将会拿出更多的好作品回报部队和社会。(文中四幅作品均为布面油画)(信息来源:解放军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