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李卓见,新会七堡人,号白沙学子,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被选入广东省书法界“朝霞工程”之“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书法家八人作品展”。他曾被江门市政府授予“优秀文艺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8年,他被评为广东省文联各文艺家协会优秀中青年会员。
记者和李卓见相见是在他的工作室。他的工作室有80多平方米,里面乱糟糟的,满地都是报纸,而一些书法作品却被小心地摆在桌面上。“实在太忙了,根本没时间去注意这些细节,不过,写好的作品,我就会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李卓见腾出一块地方让记者坐了下来。
墨海风帆在高二那年扬起
李卓见与书法结缘是出于偶然。
1972年,17岁的李卓见在会城中学(现新会一中)读高二。有一次,学校举行书法比赛,李卓见一时兴起就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在暗淡的煤油灯下临摹了3个晚上字帖,创作了他的第一幅书法作品。没想到,他却意外地获得了高中组第一名。他欢喜得又蹦又跳。当时,他们的班主任对全班同学说:“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一定会出书法家。”老师期待的目光落在李卓见身上。老师的鼓励让李卓见兴奋得好几个夜晚没睡好觉。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字:“我要用我的笔,写出我心中的一切!”信心的风帆就从这里鼓起,引领着他往后20年及至一生的墨海之行。
练书法入迷竟把墨汁当茶喝
李卓见有心练习书法,但当时字帖也是“稀缺资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王羲之的《唐人摹兰亭序墨迹三种》。他眼前一亮,立即向店员提出购买。那店员打量了他几眼说:“这书仅有3本,你又看不懂,买来有啥用?”听说店员不肯卖,李卓见急得直跺脚。店员见他这般模样,便叫他回去设法弄一张单位证明来,就卖给他。他一听,飞快地往父亲工作的糖饼厂奔去。见了父亲,他好说歹说才弄到一张工会的购书证明,于是又回头往书店跑。时值炎夏,跑到书店时,他人已经像在水里泡过一样,没有一处地方是干的了。买到了书,他如获至宝,紧紧地把书贴在怀里,欢天喜地地跑回家去。从此,这本字帖就成了他的“哑巴老师”,也是他爱不释手的亲密伴侣。 由于家境清贫,李卓见一边读书,一边还要协助家里做些葵扇手工业,帮补家用。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每天练字不少于两个小时。夏天,古老的蚝壳屋里又热又闷,他的汗水和着墨汁流;冬天,他运笔的右手热得像在火上烤过,枕在桌子上的左手却冻得像入了冰窖。铁骨铮铮的柳公权法帖、筋力弥满的颜真卿法帖,他不知临摹了多少次,初步扎下了行楷根基。有一次,他练习书法时,桌面上同时放着墨汁和茶水,由于写得入了迷,他竟把墨汁当茶喝了……
得名师指点跳出窠臼创风格
1984年,李卓见送了一件作品参加我市庆祝建国35周年书法比赛,结果名落孙山。老书法家黄兆纪点评说:“取法不古,跳不出陈景舒的窠臼,到底只停留在模仿的水平上。”出路在哪里?李卓见在苦恼中徘徊。陈景舒先生及时给他指点迷津,建议他“改弦换辙”,在钻研魏碑中求心得。从此,李卓见潜心研习魏碑、晋帖,不断领悟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他还吸收了陈白沙首创的“茅龙笔书法”的精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年“五一”期间,他在陈白沙纪念馆举办“白沙学子李卓见书法展”,所展出的60幅书法作品中有近半数作品为茅龙笔书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葵乡经济发展迅猛,广告业也如沐春风,他的妻子多次劝他下海搞广告业。经过再三权衡,他最终放不下艺术,还是没有进入商海。“虽然进入商海也能为文化艺术作贡献,但从精神上看,我认为自己在文化圈里工作,身心愉悦,而且还能在书法方面沉得更深。现在,我的徒弟都开起了小车,我还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因为对书法太痴迷,我忽略了家庭,妻子跟我离了婚,但我没有怪她,人各有志。”李卓见对当初的选择没有后悔。
“艺海无涯,唯勤是岸”,近年来,李卓见博收古今名家碑帖数百种,坚持在吸收中求发展,在继承中求创新,在自己的书法艺术中注入时代节奏和现代气派。1994年9月,其书法作品被中南海作为珍品收藏并入《中南海珍藏书集》;2003年9月,李卓见以其茅龙笔创作的自作诗条幅入选全国公开征稿的《2003(汉城)国际书法名人大展》,受韩国国际书法联盟邀请,并经文化部中国国际对外展览中心选派,赴韩国参加该展览的开幕式及国际书法交流。(文/图 本报记者 王建华 谢富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