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06-18 鸿武书画网 |
|
|
2005年12月以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中国书画,尤其是近现代书画市场普遍调整,但这一波价格回调是对几年来市场普涨情况的良性调整,而非全面崩盘。事实上,今年五月下旬以来,市场表现已经出现了一些复苏的征兆,以及由此次调整引发的向好趋势。 买家日趋理性 今年春拍的书画部分,各拍卖公司上拍的数量与前两年相比明显减少。客观上这与卖家的惜售有关,由于前几年书画价格持续高企,很少会有卖家甘愿冒市场风险以明显低于买入价的价格将拍品提供给拍卖公司。不少拍卖公司也自觉加大了拍品甄选力度,从简单的追求多而全,转向对拍品品质的更高要求,纷纷提出要走精品路线。 与拍品数量明显减少相对应的,是拍品底价的下调。尤其是前些年涨幅比较大的一些画家的作品,其底价的调整更为明显。确实,买家的表现日趋成熟和理性了,既不像市场火爆时那么热情高涨,也不像去年底今年初一味观望。他们既不会放弃现在拍品价格"打折"的好时机,也不愿轻易承担高价接手可能带来的风险。不管怎样,买家摆脱恐慌心理,继续在拍卖市场有所作为,不啻为市场复苏的明显信号。 另一个可喜的信号是,古代书画市场经过几年的"小火烘焙"之后,今年春拍有后来居上趋势。如香港佳士得春拍推出的石涛《枯木竹石》镜心成交价为321.392万元,超出了估价120万至150万元的2-3倍,古代书画精品成为今年春拍亮点。古代书画专场的竞拍场面甚至要比近现代书画更为热烈,成交比率也与近现代书画不相上下,成交价格与去年相比,更是有了不小的提高。而且近现代书画中的精品,一些大师的力作,同样受到买家的追捧而拍出高价。上海道明、东方国际、嘉泰等拍卖公司纷纷在今年春拍中加重了古代书画的分量。只要拍卖公司坚持走精品路线,书画市场的回暖便指日可待。 前景仍可乐观 对包括近现代书画在内的中国书画市场前景,业界仍保持乐观,原因在于: 首先,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和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艺术品拍卖作为兼具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特性的行业,其长远发展必然与国家的经济形势息息相关。事实上,中国书画的前一波井喷行情也是与"十五"期间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 其次,国民财富的持续增加,必然会引发对艺术品需求的增加。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书画,其良好的流动性、大众的认可度,都支持书画作品看好。几年来,不断有新的买家进入中国书画拍卖领域,包括去年秋拍和今年春拍。买方市场的持续扩大,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 最后,经过市场洗礼,买家鉴赏水平不断提高,稳定的收藏家队伍逐渐形成。前者能够间接促进拍卖公司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更优质的拍品;而稳定的收藏队伍,则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中坚力量。 (未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