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画新闻 > 《鉴宝》初鉴会记实
 
 
《鉴宝》初鉴会记实
 
2006-07-10 鸿武书画网
 
    

初鉴会现场


  7月2日下午,军博后楼,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每月一次的初鉴会如期举行,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数百名收藏爱好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场面蔚为壮观。在《鉴宝》的初鉴会上,古陶瓷鉴定专家杨静荣、王春成;书画鉴定专家金运昌;青铜器鉴定专家贾文忠;古籍鉴定专家宋平生;丝织品鉴定专家宗凤英;木器鉴定专家胡德生;杂项鉴定专家张淑芬、刘静等十余名专家聚集一堂。经过一下午的鉴定,专家们都纷纷反映,一下午看了几十件东西,只有几件是真的,而且年代也不久远。参加初鉴会将近两年,书画鉴定专家金运昌说一下午也没看见一张好画。青铜器鉴定专家贾文忠先生表示只选了两件铜镏金佛像,贾文忠说:“有些老人,一辈子积攒了几万块钱,本来是预备养老的,听人说投资古玩能赚钱,就把几万块钱全买了“古董”,还打算留给后人,到这里让专家一看才知道是假的,追悔莫及。还有些藏家过于自信,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听不进专家的意见。”

  为什么老百姓会这样热衷于收藏古玩?除了整个收藏市场的火爆以外,媒体的宣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有许多关于古玩收藏的小说、电影、电视剧,关于“捡漏”的故事老百姓听得太多,看得太多,就难免会幻想这样的事情能落到自己头上。实际上在古玩收藏界,“捡漏”出现的概率不及“上当”的百分之一。可以说任何一个大收藏家都是在上了很多次当、买了很多次假货之后才炼出一副火眼金睛的――如此高昂的“学费”,决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负担得起的,即便负担得起,也不是谁都能有足够的运气“捡”到真正的好东西。那些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捡漏”故事,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为了吸引观众,对于完全不了解古玩行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实在是一种误导。文艺作品就是文艺作品,我们看的时候应该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娱乐的心态,要做到心里有数――它只是一个故事。

  为什么会有“捡漏”?那是在社会经过大的变革和动荡,资产重新组合之后,地摊上才会出现真正的好东西。只有在那种情况下,才有“漏”可以“捡”――但是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眼力和文物知识。真正的“捡漏”永远只会发生在内行之间,那是一场交易双方的眼力、对市场的洞察力,甚至心理素质之间的较量,“漏”不是没有,但它永远和外行无缘。特别是现在,国家安定繁荣,资讯发达,各种关于文物鉴定的书铺天盖地,这时候“捡漏”的机会就很少了。

  所谓的“眼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想当一个成功的鉴赏家、收藏家需要经过多少喜怒哀乐之后,才有可能具备七八成的眼力。很多东西连从事了一辈子文物鉴定的老专家见了都要犹豫,要几个人协商才能够确定,而对于一个从没有深入研究过这一行的人,单凭几块钱的一本鉴定书就搞古玩收藏,那是很不现实的。

  中国古董中国人爱,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在了国人的血液之中。爱可以尽管爱,关键的问题是要调整好心态,可以购买古典艺术品,也可以购买仿制的古董,但是一定要心明眼亮,明白它们和古玩有着本质的区别,千万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要看到古玩热之后就轻易下海,甚至投入自己全部的积蓄,最后赔得血本无归。
 
 
  ■ 文章评论  
该文章还没有相关评论!
本文章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读者的评论!
 
 
 
 
 
 
Copyright(C)2006 www.luhongw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鸿武书画·版权所有
鸿武书画网采用美云公司的洛阳云服务器提供网站技术支持 渝ICP备20009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