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02-04 鸿武书画网 |
|
|
|
|
|
从进入20世纪开始,中外文化的交流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这主要是因为自晚清以来的国势衰颓,使文化成为无基之业。20世纪的中国是以引进外国文化为主流,而中国文化对域外的影响则显得非常微弱。虽然,中法文两国互办文化年表面上是在一种对等的状态中展开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但实际上个中的“逆差”却是显而易见。
法国文化年以“浪漫、创新”为主题,全方位展示法国传统的、现代的和多元的文化。法国文化年在中国启幕后,一系列的法国文化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已经印下了红白蓝的印记。从天上的“轻骑兵”,到地上的“雅尔”,从美术馆的“印象派”;到博物馆的“时尚百年”,如此等等,法国文化年为法国文化在中国的高度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相比较而言,中国文化年在法国尽管也有很多的展览,却难以自信地提出一项展览与“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相提并论。“印象派展”自10月10日在北京开幕,在近50天的展出时间里,共售出门票超过30万张,日参观量最高达1.6万人次。在展览即将结束的日子里,通宵达旦的展出安排也是世界美术馆、博物馆展出史上绝无仅有的。显然,这些具体的数字和简单的比较,都说明了文化交流中的“逆差”。
抽象的文化在今天已经变得越来越具体,人们在考量文化的成就时,经常借助于一些具体的事情为参照。对等的中法文化年,目前来看能够对等的只有埃菲尔铁塔的中国红与正阳门的红白蓝,这是一个在具体的有象征意义的建筑上,映射代表国家颜色的灯光,是一种技术化的手段,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其他的能够反映出对等的文化成就,如何让人们感受到对等,则是需要反思的。中国普通的上过大学的人可能都能够说出法国的印象派,可是,法国同等学历的人不知能够说出中国的什么派、什么家。可以说是很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确实找不到与雅尔对等的当代国际性的音乐家;另一方面是我们有能够代表国家美术成就的画派,但是,不能为法国人或其他外国人所认识,甚至中国人也不能完全认识。
认识的问题又是复杂的,简单来说,如果法国的画家在20世纪渴望到中国来留学,并把文人画作为一个终结目标,那么,我们今天就可以提出一个文人画派与印象派对等的问题。印象派是在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初期巨大的西方科技势力的推动下,进入到科技相对弱势的中国人的视野,而我们的绘画却没有进入法国民众视野的可能。面对巨大文化差异背后的近代国力的悬殊,现在谈文化上的对等还为时过早,那么,消除文化交流中的“逆差”更是任重道远。
显然,国家文化的强大,首先是要有文化,法国是确实有强大的文化积累为支撑。中国文化不能说不强大,可是,有了强大的国家文化如果不能为世界人民所认同,那又会反映出另外的问题。以八大、石涛为代表的清代僧人一派绘画,是中国文人画发展脉络上的重要一支,其艺术地位绝不逊于法国的印象派。这种比较虽然有时感到不太妥当,但又不能不去比较。现实中不要问法国人有多少知道八大、石涛,就是中国除了专业范围内的人可能知道八大、石涛的也是为数不多,这就是中国20世纪美术教育的最大败笔。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美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结果是通过美育普及了西方艺术。现在将抽象的美育具体化来看今天的现实,就发现我们对民族文化教育的疏忽,实在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教育自己的民众了解、尊重自己的文化,那就遑论到国外去推动中国文化。我们总不能洋洋得意于那些令人审美疲劳的红灯笼和狮子舞,而疏忽在一个更高的文化层面上与其他国家来谈文化的对等问题。如果我们的文化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为基础,那么,我们在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就难以扭转。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