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02-04 鸿武书画网 |
|
|
|
|
|
文化产业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文化自身目的的要求或者说是角色的回归。文化产业从社会需求、科学技术、文化产品自身三个方面来看,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合理的经济基础。文化产业是符合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是文化产品生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产业不是虚拟的,而是现实的,它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思考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明确要求,这是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牌。那么,为什么要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究竟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还是有其发展的充分理由,或者说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内核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需求与文化产业
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生产方面表现为物质产品的丰富,从消费方面则首先表现为消费者收入的提高。收入的提高使得收入结构或者说工资结构发生了改变,收入结构的改变带来了需求结构的变化,根据恩格尔系数所揭示的规律,需求结构变化表现为物质产品效用的下降和文化产品效用的提高,物质产品重要性相对降低,在消费方面表现为更加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消费行为也从对廉价品、耐用品的追求向舒适品、奢侈品和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方向转变,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恩格尔定律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都在证明着这一变化趋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力量,进而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社会需求与文化产业的一个总的关系。
具体地说,在商品经济社会,社会生产发展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收入水平的提高。
首先来看社会生产发展的第一个表现——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用 于生产方面时间的减少,而休息时间则相对延长。“约在一万年前,人们只能腾出10%的时间用于休闲;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1500年期间,工匠和手工艺人担负了艰苦劳作,使部分人可以分出17%的闲暇时间;到了18世纪初,机器化革命使闲暇时间增至23%;而到20世纪90年代,电力机械使闲暇时间增至41%;在21世纪,新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闲暇时间有望增加到50%。每周总工作时数,从18世纪的72小时下降到1859年的69.8小时,到20世纪90年代不足40小时。”这就为文化产品消费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社会生产发展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用于物质产品方面的消费相对减少,而用于文化产品方面的消费相对增加,使人们所固有的文化产品需求得以释放出来,进而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出现,并且为文化产品消费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在现实中,往往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收入水平也就越高,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就越高,消费量也就越大。为了说明问题,这里选择了发达国家(美国)、新兴发展中国家(韩国)、欠发达国家(印度)三个国家的消费结构来作为分析问题的根据。美国20世纪90年代消费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吃穿住三大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比例在逐步下降,家庭用品和交通等两项非必需品变化不是很明显,而文化娱乐教育和医疗保健两项的支出则明显上升,尤其是食物这一传统的必需品消费大项已经在消费总支出中从第一位下降到第二位,而文化娱乐教育的支出则已经超过了服装鞋类珠宝的支出,恩格尔系数比较低;而韩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虽然比美国略高,但其消费结构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即20世纪90年代的变化表现为吃穿住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明显下降,家具用品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也呈下降趋势,而文化娱乐教育方面的支出不仅有比较大的提升,而且支出比重超过了服装、住房、家具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支出,成为除食品等必需品消费品外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项;印度作为欠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高达50%以上,文化娱乐教育方面的支出仅为收入的3%强。通过对这三个国家的比较,我们看到,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决定了收入水平的不同,进而决定了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差异。收入越高的国家对文化娱乐教育的需求也就越大,消费水平也就越高。如果我们抽掉国别因素而只把这三个国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落后——发展——发达三个不同阶段来看的话,我们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越落后,收入越低,文化娱乐教育的支出和消费水平越低;经济越发达,收入越高,文化娱乐教育的支出和消费水平也就越高。从文化产品消费的角度来看,商品经济社会从落后到发展再到发达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产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文化产品生产与物质产品生产走向均衡的过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