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苑谈艺 > 书法正道是"雅正"?
 
 
书法正道是"雅正"?
 
2006-04-07 鸿武书画网
 
     
 

虽说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总有人逆流而上,顶风作案。“我们提倡雅正书风,是对当下流行书风的一个反动。”王元说,将他们的展览形容为一次螳臂挡车那样无奈的壮举。近日,他与吴孙权、张承锦、王壁、李世平五人在南雅画廊举办的书法联展就叫“雅正之风”。五人五体,吴孙权写篆,张承锦写楷,王壁写隶,李世平写草,王元写行,均为厦门书家一时之选。

书法走到今天,几乎完全丧失实用功能,可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应对方案无非三种,革命派、改良派和保守派。大略说来,书法中的革命派是搞现代书法的,破除一切规矩,甚至不一定写汉字;改良派指的是倡导流行书风的,主张书法改革,注重形式感和视觉效果;保守派认为书法应该回归其作为汉字艺术的本质,回到传统。

为什么要提倡雅正之风?按他们的说法,目前书法界形势堪忧:“当今书坛,为官不成者有之,经商不成者有之,绘画不成者有之,做学问不成者有之……总之,集一切不成者之大成也。于是,官气、野气、霸气、俗气,臭气相投;野味、酸味、铜臭味、五味杂陈;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正是浑水摸鱼的好时候。”因此,“我们有意弘扬一种清新雅正之风,让书法艺术回归经典传统,让书法艺术规范合度。”

雅正之风,是相对流行书风而言的。雅,高尚不俗也;正,合度不偏也。在他们看来,流行书风一味注重形式,有美术化倾向,是走火入魔,最终必将取消书法。提倡雅正之风,不只是救亡图存,还是为了保持千年一脉的书统。

读他们的理论,似乎是食古不化的一群;然而看他们的展览,却新意迭出。

吴孙权的篆书,并非我们常见的李斯体,而是字型细长飘逸潇洒的楚篆。楚篆因秦始皇统一文字而灭绝,上世纪大量出土楚简,这种珍贵的文字才大白于天下。吴先生因为专业是考古,率先意识到楚简对于书法的意义,勤习多年,现在展出了一批用楚篆集诗的作品,风格绮丽优美。他说,我们今天有幸见到古代书家没见过的许多文字,像甲骨文、楚简、秦简、西汉古隶、西北简牍,都是书家拓古创新的好材料。

说起楷书,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端庄肃穆的唐楷。可是张承锦的楷书摇曳多姿,面目各异。有的质朴奇险,带有魏碑意态;有的鲜活生动,融入了行草笔法;甚至力求大小错落和墨色浓淡的变化。张承锦说现在颜柳体楷书被各种书展赶尽杀绝,诚为悲剧,但楷书也应当创新,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入古,比如从唐楷形成以前的魏体楷书,从民间书法和敦煌遗书等传统汲取营养。

王壁的隶书也有自己的传统,主要是秦简古隶,尤其致力于云梦睡虎地简册。秦隶也是古代书家从没见过的宝贝,尚未脱离篆书,比成熟的汉隶更古拙、自由。他说自己想用更古老的传统恢复隶书的活力。

我笑道:“这不就是字字有来历,笔笔有出处吗?这一笔出秦篆,那一笔出楚篆,那一笔出敦煌遗经。反正都要来自经典,有点像江西诗派写诗。”

写小草的李世平,其来历是章草、二王和孙过庭。他抄写的《道德经》七条屏,一眼望去,满墙小字,字字古拙,汇在一起也显得境界阔大,气象万千。小草虽然属于草书,点画之间却来不得含糊,可谓精心控制的放纵,镣铐披身的舞蹈,最考验人的耐心和意志。李世平说:“我是以写楷书的理性去写出草书的飘逸。”

五人中写行书的王元年龄最小,他倒没有古人所无的秘密武器,老老实实从二王入手,然后是米芾、王铎等人,相当传统的学书门径。吴孙权称赞他楷书的底子好,所以行书点画精当,特别耐看;他的草书也好,因此行书写起来大疏大密,行中带草,意趣生动。

与提倡“雅正之风”的五人交谈,才发现他们非但不反对创新,反而时时把创新挂在嘴上。吴孙权主张拓古创新,张承锦的说法是入古出新,其他几位虽然没有提炼出口号,但都主张依靠书法本身的资源,尤其是新发现的古文字进行创新,并谓之书法正道。他们反对的,其实是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侵蚀,把书法变成一门毫无根基的线条艺术。

十步

 
     
 
  ■ 文章评论  
该文章还没有相关评论!
本文章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读者的评论!
 
 
 
 
 
 
Copyright(C)2006 www.luhongw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鸿武书画·版权所有
鸿武书画网采用美云公司的洛阳云服务器提供网站技术支持 渝ICP备20009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