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明朝的书画,可说是仍以工丽秀致的艺术风格为主流。“青藤白阳”那独树一帜的大写意笔墨的出现,给明代文人书画的定位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时又给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正流画派”以强烈的冲击。徐渭(青藤)可谓功不可没,且最具代表性。徐渭(1521—1593年),字文清,更字文长,号天池山人、田水月、天池生,又号青藤道人、天池渔隐、青藤老人、漱老人,金、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众多别号。斋曰“一枝堂、柿叶堂、青藤书屋”等;浙江绍兴人,诸生。年二十为生员,屡应乡试不第;遂淡厌功名,潜心研究诗文书画及戏曲,成就皆很高。
曾自评其艺曰:“书第一、诗居二、文位三、画为四”(但也有人认为他的笔墨是:“画一、书二、诗三、文末)。而余则认为其“诗文书画”各有千秋,应该为其一个完美的整体思想,而不能拆零。
青藤作画,“逸笔寥寥,墨壮气足;构图古雅,意境拔俗。”首开大写意文人画之先河,横扫明清两代颓靡不振之风。
今暂不论其诗文画作。偶赏其一幅行草《咏墨词》轴,颇有感触,试作小析。该作纸本,高352厘米,宽102.6厘米,可谓先生少见的扛鼎精作。
这幅行草全文如下:
“侯拜松滋,守兼楮郡,绛人品秩多般。龙剂犀胶,收来共伴灯烟。炼修依法,印证随人,才成老氏之玄。是何年,逃却杨家,归向儒边。红丝玉版霜毫畔,苦分分寸寸,着意磨研。呵来滴水,幻成紫雾蛟蟠。有时化作苍蝇大,便改妆道士衣冠。向吾皇山呼万岁,寿永同天。应制咏墨”
词写得妙韵雅致,颇具深度,咏后甚感荡气回肠。
该幅洋洋巨制的行草书,给人扑面而来的是止不住的山川瀑布;满而不乱的大气章法,乃集其胸中的浩瀚笔墨,让人心醉而向往。先生看似如“天书”淋漓般的狂放之笔,乃是其臻达草法的最高境界。其渊厚的文字修养、内涵深遂的线条笔墨,使其在驾驭自然之法上,显得更加游刃有余。有的人认为他的书法是十足的“野狐禅”,破坏了“正流”书法的清规戒律,有违古人法度矩规。而殊不知这种神定气足、磅礴大气的神来之笔,可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精伟奇作。
从书法内质的审美角度看,徐氏笔墨绝对是道脉正传的雅流之体。其对“魏晋六朝、唐宋元明”诸贤的翰墨笔法,可说是烂熟于胸。只不过,他的独特个性,使其不与人同,这就是徐渭。故有诗赞其书曰:“字林之侠客,八法之散圣”,是对其独特的人品、书品的肯定。
徐氏由于不与人同的个性,以至于其性格近乎怪诞。他不喜欢自己的思想行为受人约束,认为:“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一旦精神上受人控制,那他的思想及才艺就是死亡”。
说白了,徐青藤狂放不羁的艺术思想,是对旧封建黑暗的鄙视和宣战;这种以笔墨发泄的激愤之怒,是气壮而有力的。虽与仕途无缘,然其独具个性的艺术修养,恰好成就了他完美的笔墨造诣。
由于人们认识论的浅薄,徐氏当时的书画并不被一些人所看重,故存世甚稀。
今天我们有幸能欣赏到徐氏这样一幅旷世精作,应该说是眼福不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