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05-03 鸿武书画网 |
|
|
|
|
|
时间:2006年4月26晚上 地点:北大书法研究所临时办公室 人物: 王岳川: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北大书法研究所副所长) 叶武:(中国书画展赛网主编) 李彬:(《品味水墨》网络书画杂志主编,北大书法研究生班学员)
叶武:王教授您好:我是中国书法展赛网主编叶武,最近听说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请问王教授,北大选择在亚洲第一大博物馆举办首届书法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展,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王岳川: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是2003年11月8日成立的,首届书法研究生班是2004年夏季招生的,共招收了66位研究生。当时我们明确的高等书法教育思想是培养三种人才:第一种是书法理论人才,今天看来这种人才的培养得还不够;第二种是创作型人才,这种人才占全班人数的一半以上;第三种是理论和创作结合的人才,今天看来还不够理想。 作为以理论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北大的长处是理论研究,创作上我们聘请了一部分有相当实力的客座教授,如刘正成、曾来德和一些海内外的著名教授、专家学者,来为我们的书法研究生上课。研究生们的书法创作底子都很不错,有50%左右的学生在全国不同的展览比赛中频频入展获奖,还有是全国各省、市书协中的领军人物、青年才俊。这样我们的理论与创作并进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理论与创作三七开。本来我们想出版一本书论集、一本书法集,但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所最后决定,先出好一本书法集,条件成熟时再出好书论集。 为了举办这次毕业展,我和策展的研究生们几乎跑遍了北京的展览馆,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炎黄艺术馆、皇城美术馆、军事博物馆、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北大百年讲堂等。有的都交了押金,但我还是觉得不满意。最后我们选择了有“亚洲第一大馆”之称的首都博物馆。为什么选择首都博物馆?因为首都博物馆新馆气势宏大,而且国际展很多,如正在举行的“大英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就中国人而言,书法是个古老的文化,选择首博一是它气象很大;二是展馆的现代气息很强,有一种国际化和当代感;第三是我们这个首届研究生班的意义非常重要,它是既蔡元培成立书法研究会近百年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个书法研究生班的书法毕业展览,用老教授们的话说:蔡元培先生的梦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实现了。我认为这个展览的水平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但其文化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从北大书法发展角度看,20世纪初期蔡元培执掌北大时期十分重视学生的美育艺术教育,开设了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等,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后,北大书法高人代不乏人:康有为、罗振玉、梁启超、沈尹默、台静农等人的书法作品已经被书法界认可为大家,历届老校长的书法虽难得一见,但细看孙家鼐、许景澄、张百熙、严复、马相伯、李煜瀛、蒋梦麟、傅斯年、马寅初先生作品,其文化大家气息扑面而来。而蔡元培、胡适的作品也颇具自我面目,文化品位当属上乘。老一辈教授的作品功力深厚而目击道存:熊十力、黄节、朱自清、梁漱溟、叶圣陶、宗白华、朱光潜、冯友兰的书札,王力、沈从文、魏建功、俞平伯、游国恩、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周祖谟、吴小如等人的诗文作品,更显示出自己的深厚学养和人格风貌。 20世纪中后期,引用苏联的教育模式,重视工科和理科而忽视艺术,把几乎所有的艺术课都排挤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高等院校都没有重视书法教育。直到走进了21世纪,在季羡林先生、金开诚先生和我的多次呼吁和共同努力下,才于2003年11月成立了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就这个意义上说,北大在艺术教育尤其是书法教育方面已经迷途知返,开始从重视文理科到文理和艺术并重的综合性大学,北大这辆时代之车有了科学和民主这两个轮子可以开动,加上人文艺术第三个轮子会开得更好,如果再加上精神生态文化这第四个轮子,北大就变成了科学(自然科学)、民主(人文科学)、艺术(艺术科学)、精神生态(生态科学)四个轮子,就会开得更好更快。 这次展览选择在首博表明了北大书法所一定要做好高等书法教育的决心,尽管我们研究所在成立和招生的时间较晚,和其他兄弟院校如北京师大、首都师大、人民大学、中央美院等相比,我们还是小兄弟,虽然小但我们不甘落后,虽然小也不愿躺在北大这块“金字招牌”上面吃饭,我们要弘扬和增添新的北大精神。当今的书法理念有很多种,我们选择了“文化书法”作为北大的书法纲领。这意味着本次展出的基本思想是:文化书法和北大精神。展览选择了首博,代表了强强联合,一方面首博是亚洲第一大博物馆,一方面北京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大学。我相信一定能够做好。 叶武:谢谢王教授。我还有一个问题要问您,不知是否冒昧? 王教授:没关系,您什么都可以问。 叶武:前不久,我注意到媒体上有篇文章:“北大你离书法有多远”。请问所长先生,你对这篇文章有何看法?另外这次北大书法展是否意味着北大正在向书法*近,北大书法正在崛起? 王教授:我在刚才谈话中对北大的书法史的波澜起伏已做了反省,从蔡元培以后到上个世纪末的漫长80年,北大确实离书法远了,这是事实,也是需要我们北大人反省的地方。但是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就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而言,北大离书法有多远的提问显得有些随意。我认为,这个板子不应该完全打在北大身上。我想说:北大离书法有多远,就是中国离书法有多远,就是中国教育离书法有多远,就是亚洲“汉字文字圈”离书法有多远。原因有二:第一是整个世界的发展全盘西化的速度还在加快,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被边缘化了,经史子集不再成为意识形态,中国的考试制度也变成了西方的教学制度,日常行为方面再没有古人之风,全盘西化的结果使得书法在大学实用进程很快;第二是由于电脑的出现(不要说钢笔的出现),毛笔书法越来越变得不合潮流,毛笔书法在大学的实用性已经被电脑取代了。当今社会我很难见到人们用毛笔写信办公、书写信封公函。短信、电子信箱、网页、博客已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北大和中国一样经历现代性的磨难和机遇,所以我说北大离书法多远就意味是中国离书法有多远,就意味着东方汉字文化圈离书法有多远,就是中国离古代的生活方式有多远。该文作者只是一个傍听的听众,在北大听了一些给本科学生普及的书法欣赏课,而且这些讲座大部分是学生们从外面请来的所谓的书家人讲的。他对这几年北大书法硕士生、博士生和访问学者的总体水平毫不知晓,对北大近三年在几个国家举办的国际书法展的高水平同样一无所知,甚至对北大为了办好书法研究生班,两年来请海内外学术大师和著名书法家50余人近900高水平课时课程毫无了解,对3次高强度的闭门书法集训同样不明白,所以得出的结论当然基本上无可信之处。可以说,北大离书法有多远,一方面表明了社会上对北大的期望值过高,一方面对北大不甚了解。但是现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北大书法正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群体。 北大是一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可以说是泥沙俱下、精英会萃,同时也是良莠不齐。有些水平差的人也想到北大来分得一杯羹,对他们而言北大是摇钱树。北大有个特点,真正的北大精神是从不炒作,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因此北大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实际行动向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各届朋友能够真正了解北大的书法。从五四运动后,北大的书法高手很多,近几十年教育制度的片面化和全盘西化强迫北大离书法远了,教师和学生中找不到太多的毛笔字写得好的。有一年我在文科系举办了一个教授书法展,当我把请柬送到一些人的办公桌上,这些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还有人搞这种东西,真是让人奇怪。可见一些人对书法的淡漠。因此要给北大以时间、给北大以宽容,北大的书法会以一种新的面貌展现在东方,展现在中国。 叶武:谢谢王教授接受我的采访。
王教授:李彬,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 李彬:好的,老师!作为您的研究生,今天我以《品味水墨》国内首家网络电子杂志主编的身份想就读者和书法界比较关心的问题对您进行一次采访。 王教授:好的!
李彬:这次号称“黄埔一期”的北大首届书法研究生班毕业作品展选择在首博新馆,是否意味着北大书法的一次觉醒和*近,甚至说是意味某种程度上的崛起? 王教授:崛起不敢说,也不能这么说,前面我也说了,北大书法是小兄弟,希望其他书法老大哥给北大以关照,给北大以厚爱,这是第一;第二,我和季羡林先生关系极好,他有一句名言:不畏先生畏后生,今天不是你怕我,是我怕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前辈的历史是后人来写,今人的历史是由你们来写的。老人的墓志铭和功过是非是由年轻一代来写,谁不敢如履薄冰。这次展出我们尽可能地做好。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你们这期研究生意义重大。它意味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你们到北大不是一张白板,有的已经有了些成就,就你而言在书法上也是经常入展和获奖的,我们彼此有过三次接触,虽然那时我们彼此不认识,但是你的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一次是文化部在青岛举办十二届书法“群星奖”,我是评委,你是获奖作者;第二次是你考北大首届书法研究生寄交的二件作品,一件是临摹作品,一件创作作品,我颇欣赏;第三次是首届北京迎奥运电视书法大赛,我是正书组的评委,你在行草组,我对你的作品印象很深。北大的书法在今天不是所谓的“崛起”,而是“找回”曾经失去的自我,找回将近一个世纪失去的老北大老学者的风范。我认为北大的精神更需要传承和发扬。在这个层面上说,北大二三十年代的一些老先生、教授,甚至员工的书法根底都很好。他们非常重视书法,就连当时做图书管理员毛泽东都有一手很好的毛笔字,最后成为了一代草书家。 现在的北大,一些教授的黑板字也不敢恭维,硕士博士的用手写字错字多多。北大当然要抓努力书法教育改革。但北大又不能只扫自家门前雪,不顾他人瓦上霜。应该思考:怎么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传承,面对东亚汉文字圈的文化传承问题,如新加坡、韩国、日本等,还要考虑整个中国书法的现状和症候。这次北大书法展李岚清先生的题词很好:“弘扬书法文化”。这意味着,要发扬大学书法教育,弘扬经典书风,弘扬正统书风。所以北大在这两年的书法教学安排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两年集中学习中对书法研究生施以“文化压力”“经典压力”,目的就一个,只能有了深厚广博的文化根基,才能有文化道义的担当的能力,才能在书技的层面上有大作为。目前书家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会写字的;第二种是会写字卖钱的;第三种是风格自成一体的;第四种是众体兼备的大家。前二种都是小家,后二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因为,第三、四种对文化、历史、诗词、鉴定、文物等有着很高的修养。在我看来,就是那种观千剑而后识器、有文化学养大气象大眼光的人,才能有成为大家的可能。而当今的一些书家把能买钱当成了唯一标准,文化误读多多。这种风潮相信不远的将来会逐渐改变。 北大书法不是崛起,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北大书法要为社会和东方对书法的精神进行探索。北大有着创新和探索的传统,北大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这一目标。就我目前的学术状态和艺术观念而言,我对西学花了近二十年的功夫,现在又在重新阐释国学经典和书法跨国研究,目的就是要在我们这一代重塑北大书风,使得北大不但成为文理科的巨头还要成为艺术学科的先锋。有了全体北大人包括书法研究生班的群体踏实努力,北大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著名大学。 李彬:谢谢王教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前社会上的各种书法研究生班很多,北大的这个书法研究生班是不是更重视“文化书法”。从此来打造北京大学与众不同的“文化书法”队伍。 王教授:这个问题可分为二个方面来看。第一,坦率地说,社会上很多班是盈利为目的的,北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缺钱也不想赚钱。人文学科的真理就是“忧道不忧贫”。书法所领导和老师们从来没有以盈利为目的。我们开课绝不是在国内请一些书匠就书法的笔法、墨法、章法进行基本教育,那是学生在本科以前就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的。我们教学的第一件事是告诉学生书法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多元文化在书法中的生命意义。除了笔头功夫以外,要有眼睛的高度,眼高手高是高手,眼低手低是低手,眼低手高和手低眼高是中手。这意味着,我们要求研究生要深切地了解世界文化今天的走向,这种走向是否合理?为什么会是这个局面?它的明天又是什么样子?你想想五百年前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有的还没有进入中国就客死中国国门。我们设想一下,今天出入弱势的书法,五百年后书法能不能成为我们传承给世界的共同财富?我教了不少外国人的书法。英国的、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他们对书法的热爱和把握确实让我们感到惊讶。 所以我们这个班开学之初,我们在教授的组成上动了不少脑筋,我们聘请了世界上各国著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如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美国、英国的等等。加上国内的一些著名书家教授学者共50多人的教学班子,我们从佛道、文学、历史、哲学、考古、美学、鉴定、诗词、创作、文化理论、现代理论、后现代理论、发现东方等诸多学科进行授课。为了请教授不惜花大价钱(国际机票、国内住宿等),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听到这种“天外来客”的“他者”声音。这次我们共请到的50多位教授、专家、学者到北大的讲演,我们马上要在北大出版社出版《北大书法讲演录》,这代表北大海纳百川的高水准,同那些书法ABC讲演完全不同。另一方面考北大之难天下尽知,考北大的硕博士是录取率大约是5%。这意味着,进入北大读研究生必将被看作是高手。北大是中国最高学府,进到北大不需要再对研究生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重复训练,那是一般的培训班做的,我们要做的是不把你们当成一个学术白板,而是把你们看作成一个大人,面对书法的前沿问题进行高水平的平等对话,就象孔子和他的学生是对话而不是基础训练,他是超越技法之上的“道”。超越技术之上的“对话”,这是一般的大学所做不到的。所以北大书法研究生班,北大没有把训练技法放在首位,而是放在书法思维转型和高端对话上。事实证明,两年来各位书法大进,有的同学自己都感到大气宽博之后的惊讶。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功夫在诗外”的含义,理解了文化对于书法的极端的重要性,理解了当代中国书法成为“停滞的帝国”的原因所在。据此,北大书法所提出“文化书法”的理念,不针对其他的任何书法类型,而是把书法当作一种文化载体文化传承体。今天我们写的很多是唐诗宋词,很少是写自己的,王羲之《兰亭序》写的是自己的感受,我手写我心;颜真卿的《祭侄稿》写的是自己的悲愤之情;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也是在极度痛苦下的自我写照。所以,我们这次展览强调不能仅仅写一些烂熟的诗词,而是要写经史子集的内容,写自己的诗文和教授们的文化观念。书法不仅仅是艺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的线条表征和灵魂曲线。 第三点,书法本质上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无论是古文字学,还是诗文的文化关键范式书写,甚至文人赏玩中的酬唱对话,均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人与人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极重要的方式。但在日、韩、新加坡等国对书法如此看重的今天,中国二十年的书法热潮还没有进入真正理性时代。在我看来,书法不需要迭加很多外在的经济赘物权力赘物,书法“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如果书法成为“经济权力物,多处染尘埃“。如果书法家下笔满眼都是票子,只为钱而写,中国书法就真的很悲哀了。 我们北大的书法走的是一条书法文化交流和传播国际路线。近几年我们到韩国举办了二次展览,这一次又将有36名师生的作品到韩国成均馆大学展览。我们还到日本大东大学作过一次两国书法教授展。今年七月份,我还要到英国大英博物馆恰谈,促成北大和欧洲大学的书法展。书法理念不同,走的道路不同,结果也不同。“道不远人“,远人的不是道,所以北大的书法是力求进入道——文化之道——诗意栖居的家园。 李彬:好!谢谢王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