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苑谈艺 > 读李德哲王西京《正是..
 
 
读李德哲王西京《正是松风欲动时》
 
2006-05-09 鸿武书画网
 
     
 
静聆松韵足精神
读李德哲王西京《正是松风欲动时》

  


  世间有万籁,是耳朵的福气。

  好的音乐,可以抵达内心,象一条灵动的泉,流淌着自由的欢乐;象一朵奇特的花,绽放出温暖的抚慰。旋律或清新悠远,或洒脱空灵,或深遂幽远,或浅吟低唱……高徊低转间溢满了大自然的清新和灵气。带着一份虔诚和崇敬之心品读著名学者、画家李德哲博士与国画大师王西京先生共著的《正是松风欲动时》,细细聆听松之韵。

  中国人历来有植松、赏松的习惯,古今赞美的诗文不胜枚举。古人视松之品为人品,把松树不凋不荣,屈节以恭,春风拂面而不媚,寒流袭身而不惧,烈日酷暑不减卓然清气,严霜暴雨方显铮铮傲骨的特点,作为人类凛然正气的化身。松树作为绘画题材,由来已久。然清钱杜《松壶画记》中云:“山水中松最难画,名家松针凡数十种,要唯挺而秀,则疏密肥瘦皆妙。” 说说容易,下起笔来又是谈何容易。此画中既没春风拂面,也没 烈日酷暑和 严霜暴雨,有的只是几株挺拔苍劲的青松,鳞干虬劲,枝柯盘曲,苍翠蓊郁,摇曳多姿,如果冬天来此叩访,雪压青松,银鳞隐约,俨然一条张牙舞爪的白龙欲腾空飞去。那枝枝丫丫的盘根错节,那分明可见的节骨眼,含着一种历史的积淀,含着一种岁月的沧桑,俨然一个垂垂老者,而又精神矍然,欲动未动,平和之中自有一份柔韧,沉静后面包含一份淡定,一份从容的感觉。这份从容,让人从心底生出一种激赏和惊叹。

  当然画中的道人和展翅飞翔的孤鸿也是视觉的焦点。松在中国画中常作长寿的象征,面对青松,道人是否还在想得道飞升入仙境呢?显然不是,松、孤鸿的组合,让道人豁然开朗。鸿,是一种品性高洁的鸟,以“飞鸿灭没”形容若有若无的空灵之美。哲学家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其中所表达出的人格境界,读之使人心旌摇荡。这鸿是“宾”,它是一个“客”,一个居无定所的飘零者,一个永远在寻找自己归宿的求索的鸟。李商隐有句说“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孤鸿飘飞何处,人生哪里是归程?道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已然明了,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如飞鸟过目,是风中的烛光,倏忽熄灭,是叶上的朝露,日出即唏;是茫茫人海中的一粒尘土,是短命的蜉蝣,是朝菌……孤鸿不为自己的命运叹息、哀伤,与世界同在,便拥有从容。

  从容和坚定,融入自然,便更加自在。简单明快,没有艰涩与深奥。身在烦嚣红尘,亦有一颗澄净的心。还有那茂密的松针,采用近景描写,非常张扬,无论正面还是侧面,都表现出了松树的精神,刚劲有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张力。
 
     
 
  ■ 文章评论  
该文章还没有相关评论!
本文章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读者的评论!
 
 
 
 
 
 
Copyright(C)2006 www.luhongw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鸿武书画·版权所有
鸿武书画网采用美云公司的洛阳云服务器提供网站技术支持 渝ICP备20009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