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被古代的文人雅士称为文房四宝。如今,这四宝中,惟独砚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许多,而似乎已成了书法家们的宠物。
砚与文化、文明相伴而生,正如东汉李尤《墨砚铭》所说:“书契既造,砚、墨乃陈。”砚的基本用途是研墨写字,但作为文人的案头之物,自然会讲究艺术性,追求美的造型。1956年,在安徽太和县汉墓中发现一些圆形石砚,其中一副砚分为盖和底两部分,砚盖外面隆起的提梁上雕有两条通体带鳞互相缠绕的长身兽;砚底鼎立三足,刻着三组熊状的花纹;砚身雕有各种美丽的纹饰,说明汉代制砚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魏晋南北朝时,除石砚外,有银砚、铜砚、铁砚,唐代最有名的是用汉未央宫瓦和魏雀台瓦制成的瓦砚,及用绛州(今山西新绛)汾河泥烧制的澄泥砚。宋朝时流行石砚。由此可见,砚作为一种文化,经过千年流韵,已蔚为大观,非一般人能揣其高深了。
然而,现在人类已进入电脑时代,砚文化的确被人们忽视了。不过,读书人对砚毕竟情有独钟。在我省,砚仍然有自己潜在的市场。
古代流传至今的名砚,现已极为罕见,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行情日益看好。1992年香港拍卖市场上出现一方17世纪砚台后由国画大师张大千收藏,经众多买家竞争,最终以38.5万港元落槌。近几年,砚台在国内市场上的行情也十分喜人,在北京翰海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方清康熙时期的绿端石夔龙纹砚估价为40万至60万元,结果被买家以176万元拍走。
1986年由赵如柏领衔设计制作的第一方点螺木雕漆砂砚《泰山胜揽》被誉为“国宝”,次年,以1.7亿日元(当时折合人民币400万元)被日本皇室购藏。赵如柏1993年设计、制作的点螺木雕《蓬莱仙会》漆砂砚,大小等同于《泰山胜揽》砚。这是他盛年得意之作,珍藏10年后首次露面。砚台以西汉整块金丝楠木为胎,用了浮雕、透雕和浅刻等多种工艺,美不胜收。
近年,随着收藏形势越来越好,历代名家砚的市场价格一路上扬,名家砚的收藏者普遍尝到了藏品增值的甜头,更加坚定了收藏精品的信心。
我省一些收藏家十分看重名家砚独特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大力投资收藏现代名家砚,为未来积累文物,储备财富,已经成为我省大多数砚台收藏爱好者的共识。几年来,我省砚台收藏人数大为攀升。
在我省,收藏者还有着得天独厚的收藏优势———吉林松花石砚海内皆知。松花石砚又名松花玉砚,是由产自长白山区的松花石加工而成的。用松花石雕刻砚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即已个别出现,至清代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喜爱。松花石又名松花玉,是一种在海洋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大约在8.5亿年前的震旦纪时期,长白山地区当时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中溶解的大量的碳酸钙由于海水的蒸发作用而缓慢地沉积下来,又经过成岩作用而成为坚硬的石灰石。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制砚行业获得新生,无论是从资源开发、队伍建设还是从艺术水准上看,都呈现出空前的“盛世”气象。一些制砚名家的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与历史上的制砚相比,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处。全国涌现出数十种石质各异的新砚种,这些新砚种为开山之品,自有开山之功,不可低估其日后的价值。因为新砚振兴了砚业,复兴了砚史,历史必定会给予肯定和褒奖,所以收藏新砚必然可贵。
松花石砚自清末以后,曾一度销声匿迹,1981年,通化市工艺美术厂恢复了松花石砚的生产。经专家鉴定,其发墨、贮水、色泽等均与传统的松花石砚相同。成品刚刚问世,就博得了国内外书法家、收藏家等各界名流的赞赏,已成为我省出口的高档工艺品之一,远销日本等国。来长白山旅游的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大多会带走一块松花石砚,在泼墨挥毫的同时,仍可回忆起难忘的长白山之旅。
怎样才能鉴定一方古砚的收藏投资价值呢?这其中确实有一些学问。我省收藏爱好者白悦新收藏砚台6年多来,总结了不少心得。他认为,目前,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我国古代砚台拍卖价较高,其中大多由端砚创造;第二就是它的雕刻工艺;第三就是它的造型品相。一般来说,方形、圆形的砚台要比不规则的砚台价格贵得多。此外,人文背景对砚台的价值影响也非常大。在我省收藏界,流传着“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许多名人对砚台特别是久负盛名的端砚、歙砚更是备加喜爱,他们会在自己使用过的砚台上留下诗文或警句。2001年,上海拍卖的一件唐云先生新刻书画的“宋老坑端砚”成交价是8万元;中国嘉德一件清初端石“井田砚”以12万元被买走;2002年,中国嘉德以5万元的价格拍掉一方清康熙菠萝纹砚;一方“纪晓岚铭”清端石日月长方砚的市场估价达7万至10万元。可惜在我省一直没有发现这类名贵砚台。
尽管年代的长短对于藏品的价值有一定的影响,但砚台却非常独特,它的价值就不一定是由年代来决定的。白悦新说,宋砚、唐砚甚至汉砚,在当时它们的砚台石质比较粗糙;明清以后,文人对于石质要求很高,所以明清以来的砚台价格较高。而相反,唐以前甚至到汉代的砚台,尽管它的收藏价值很高,也很名贵,但是它的市场价格不见得很好。
我省砚台交易市场上,砚台材质良莠不齐。据省收藏家协会的专家介绍,砚石最贵润泽,端、歙俱以此著称,砚不润则墨中水分易被吸收,导致浓度太高,滞笔难运。端、歙石长年浸于溪中,故润泽有光,润泽与否可以目光辨之。砚石纹理精细,则表面平滑,易于磨墨,磨出来的墨亦匀细可佳。这种砚不但发墨,且不损笔毫,端、歙二种砚皆为此中之最。若表面不平,上砚有声,墨必粗劣不匀,且损笔锋。这可以视觉、触觉得知,并不难明辨。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作“养砚”。
谈到“养砚”,我省一位书法爱好者告诫,可别偷懒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也别以为用茶、糖水磨出来的墨会“别有特色”,这些东西和墨相混会使墨色大减,也不能发墨。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乾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毫,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洗的时候可以用丝瓜瓤等物,但不可以用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美丽可爱大方的砚面。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砚台中泡,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本报记者王钰)
来源:《吉林日报》2006年05月09日